【小小故事博大家一乐!!!】仁信配资
大家好,我是李文慧。今年43岁,来自东北的一个农村姑娘。看到这里,你可能以为我是个天生的富二代、白富美?实话跟你说吧,我并没有什么优越的家庭背景,反而出身草根。我这一路走来,经历过太多的坎坷,甚至可以说有过破产无家可归的日子。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我的创业故事,从泥里走出来,靠着坚持和一点运气,才有了如今的公司和成就。
从我记事起,家里人就和水稻打交道。我爸年轻时当过海军,复原后为了养活我们兄弟姐妹七个人,回到老家盖了一个小小的稻米加工房。我还清楚地记得加工房的样子,设备很简陋,哪谈得上什么除尘系统,爸妈身上总是沾满米糠和灰尘。年幼的我看着他们,心里想着,以后我得给他们过上干净舒心的生活。
后来,我考上了中专,也就是在那里,我认识了我的初恋、现在的丈夫兼创业伙伴——王锐。高中毕业后,我们一起决定回老家,开拓父辈留下的水稻生意。那时我们22岁,粮食行业正处在发展阶段,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好机会。于是,刚成婚的我们便开始在东北三省四处跑,做起了原粮收购。
我这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些年冬天跑业务的经历。东北的冬天,最低气温能到零下三十多度,冷得连呼吸都带着冰霜,但为了收购粮食,我们顾不得这些,每天都是风雪无阻,跑过几十个城市,对接各种农户。那时候,我们是一点一点地学着摸索,不懂行,不知道流程,很多次被骗得差点倾家荡产。尤其是最开始的时候,被人坑掉的成车粮食都是家常便饭。
从门外汉到慢慢懂行,再到逐渐能把控市场,经过八年的坚持,我们终于积攒了一些经验和积蓄,还在家乡扩建了加工厂。可就在我以为生活慢慢有了起色的时候,命运却给了我重重一击。
2009年,我们的生活突然转了个弯。那年,我碰上了期货生意,想着靠它能够扩大资金链,加快我们的进程。可是,我对期货市场的风险一无所知仁信配资,50万积蓄在三天内蒸发得干干净净,几乎什么都没剩下。我整个人都懵了,心如死灰。眼睁睁地看着家里的全部家当就这样不见了,那段日子我几乎无法接受,每晚失眠,心如刀绞。
然而,我不甘心就此一蹶不振,跌倒一次我可以爬起来。调整心态后,我和王锐决定另寻出路,把目光瞄准了北京的粮食批发市场。
我把家里唯一一套房子卖了,带着二十万踏上了北漂的路。这二十万是我们最后的救命稻草,一半租了库房,剩下的一点点,是我们勉强的生活费用。我们住在北京郊区的简易房里,一个小小的铁皮房,四周漏风透气,冬天一到,房间比外面还冷。尤其是雨天,铁皮房里淋得跟水帘洞一样,地上积水到处都是。看着远处闪亮的CBD大厦,我心里暗暗发誓:“总有一天,我一定要在北京安家,让家人也能过上安稳日子。”
为了省钱,库房变成了我们全职的工作和生活地。每天一早,我们在库房里打包、搬运、接货,几乎不见天日。后来,电商平台开始崛起,我敏锐地察觉到这是我们逆袭的机会。传统的批发生意太被动了,价格和渠道都掌握在别人手里,而电商平台能让我们直接对接消费者,何乐而不为呢?于是,我和王锐决定创立自己的品牌,自己掌控产品的定价和推广。
2011年,我们的品牌“十月稻田”终于上线,入驻了京东。尽管一开始大家都怀疑电商的稳定性,但我相信品牌必须要有自己的渠道。上线的第一天,我们卖了20袋大米,而第一个月的销售额竟然接近30万!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电商之路。
真正让十月稻田一炮打响的,是那一年的年货节。当时的很多商家不敢备货,但我和王锐没有迟疑。我们对自己的产品质量有信心,大量入库,迎接那次“年货节狂潮”。果然,第一天就卖爆了。那年年底,十月稻田直接成为京东的头部品牌。我们也学到了很多新理念:库存管理、销售策略,还有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平台流量。
有了京东的成功经验,我们迅速扩展到了天猫、盒马等电商平台,业务逐渐发展起来。我们进一步扩充团队仁信配资,把产品质量放在首位,为了保证品质,我还回到老家五常,建立了属于我们的工厂。2014年,我们的年营收突破了1亿元,十月稻田成为粮食界的一匹“黑马”。
看着杂志上刊登的我们的故事,我心里充满了感激,然而也是在这一年,我人生中的重大变故悄然发生了。
正当事业风生水起时,厄运却悄然来袭。那一年,我的父亲被确诊为肺癌晚期。我带着他在北京四处求医,但病情恶化得太快。没能留住他,是我心里永远的痛。临终前,他拉着我的手,满是皱纹的脸上,写满了对我未完成的牵挂。他没有说什么大话,只是叮嘱我:“把大米做好,别让人吃亏,咱做粮食生意,良心最重要。”
父亲是将我带入粮食行业的第一个人,他的离开让我更加坚定了一件事:要把这个事业做到最好,把最好的大米带给更多人。那段时间,我既要稳住自己的情绪,又要平衡公司快速发展的方方面面。虽然很累,但我总觉得自己心里多了一股力量,那就是父亲未尽的愿望。
我们的产品越做越好,市场也越来越大,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资金的缺乏。粮油行业虽然回款快,但周转需要的流动资金非常庞大。于是我和王锐开始接触投资人,最初的时候,谈了不下百家投资机构,大家都是兴致勃勃地听,但走到落实阶段,纷纷打了退堂鼓。很多人觉得大米这种传统行业没什么可投的,电商平台终究只是个销售渠道,缺乏资本的“故事性”。
我们并没有放弃,反复调整商业计划、优化融资方案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终于,在2020年,我们拿到了第一笔融资,来自启成资本。那天晚上,我和王锐坐在办公室,激动得几乎没睡着觉。投资一到位,我便开始反复策划如何让战略落地,如何一步一步把公司做大。我知道,拿了别人的钱,就必须对得起这份信任。
从这以后,我们的融资进程顺利了许多,接连完成了第二轮和第三轮融资。我们的团队也从最初的几十人壮大到几百人,在粮食供应链和品质把控上加大投入,还请到了世界冠军徐梦桃作为品牌代言人。那段时间,公司发展很快,压力也很大,但我们没有停下脚步。到2021年,公司搬进了梦寐以求的CBD办公室,站在窗边看着远处的高楼,我知道我们的步伐会走得更远。
2022年,随着资本和市场的扩大,我们终于开始为上市做准备。那一年里,我们在香港提交了招股书,又辗转中东和新加坡路演,争取到更多海外投资者的关注。上市的准备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,需要完善的运营体系、强大的财务团队,更重要的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清晰的方向。为了做好每一个细节,我们团队几乎天天开会、反复调整,大家的加班成为常态,甚至有时会在会议室里小憩片刻。
我知道,这一步是我们多年的梦想,更是一个新的起点。终于,在2023年10月,我们的公司成功登陆香港交易所。上市的那一天,我和王锐站在敲钟台前,回头望去,十五年奋斗的每一个场景仿佛一一浮现。我能看见自己跌倒又爬起,看见北漂的铁皮房、冰冷的冬天、库房里的灰尘,甚至还能闻到米糠的清香。
从无家可归的创业者到年营收几十亿的上市公司创始人,这一路走来,曾经的泥泞和困境都变成了宝贵的财富。我想起电影《你好,李焕英》里的一句话:“你赢过吗?哪怕只有一次。”是啊,有些人一生未必有胜利的机会,而我抓住了属于我的那次机遇。我始终坚信,逆袭不是运气,是在无数个迷茫时刻的坚持。
现在的我,虽然事业上已经走到一个新的高度,但我的心始终没有改变。公司在努力开拓新市场,我们的金色稻田,也已照亮了越来越多人的餐桌。我始终记得父亲的嘱托,继续做良心粮食,让更多人吃到我们家的优质大米。创业的路上永远没有尽头,每个追梦的人都会遇到无数次困境,但只要愿意坚持,总会看到曙光。
这个来自东北稻田的小姑娘,曾经历风雨坎坷,如今已成长为行业内的佼佼者。追逐梦想的路上,我感谢每一个支持我的人,也希望我的故事能让更多人坚定地迈出第一步。相信我,所有的坚持都会开花,金色的稻田光芒,终将洒满每一片努力的土地。
关注小编,每天有推荐仁信配资,量大不愁书荒,品质也有保障,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书,也可以在评论给我们留言,让我们共享好书!
顺阳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